作者:吴炳伟 | 2013年2月7日
面对世风日益低下的今天,我们经常听到“改变文化”的呼声。与此对应,有一些基督徒只强调“敬虔度日”,他们唯一的使命就是传福音,建造荣耀的教会。这个观点根本就是出世的。事实上,基督徒在世界“是光、是盐”,耶稣要求我们在世上发挥影响力,不只是传福音,更不要在文化中缺席。(路加福音11:2)主祷文说:“愿你的国降临,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,如同行在天上。”耶稣不是要我们痴痴地等到世界的末了,而是要有“神国降临”的期望,更要有相配合的行动。
另一些基督徒则强调“对立改造”的信仰优越感,他们不只属于这个世界,而且认为基督徒的使命就是改变世界,特别是经由政治手段来改变政府,让美国恢复成为“基督教国家”;因此,基督徒必须拥有政治权力,以推动法案的立定、政策的执行,以夺回基督教的价值,由此而改变社会的文化。讽刺的是,大多数的美国人都自称是基督徒,那为什么美国社会却还是非常的世俗化?原因并不是因为基督徒没有从政,或是不够努力,而是力量有没有用在影响“文化素养”的着力点上。
过去,教会总是把人从世界拉进教会,训练他成为教会内的领袖,反而将世界交给非基督徒领袖去管理,然后在教会里面大声宣告要战胜世界。基督徒不能把信仰放在口袋里,对世界保持静默,而是要在生活和职场中,主动积极地表现信仰的价值,做一个杰出的基督徒工程师,基督徒学者,基督徒金融家,基督徒企业家,基督徒艺术家,基督徒政治家,甚至基督徒家庭主妇。
基督徒不只是要参与影响“法案决策”的政治界,而且应更多地参与影响“社会文化”的金融界、企业界、娱乐界、学术界、艺术界等。虽然并不见得每个人都需要去“从政”,但肯定每个人都在“做事”,甚至家庭主妇也有所谓的“家政界”职场。毕竟“文化素养”的形成,不只是法案的立定与政策的执行,更重要地是人格、网络、媒体、时尚、家庭、教育、科技等元素和角色的组合。因此,基督信仰不能成为个人化修行而被社会边缘化,也不能为了减少在职场向上爬升的阻力,而被流行文化所同化。
基督信仰不只是个人的事,而是个人与所处“职场”合作的共同体。基督徒的重心,不仅是把信仰的价值与生活整合起来,也要积极地进入职场。过去,教会总是把人从世界拉进教会,训练他成为教会内的领袖,反而将世界交给非基督徒领袖去管理,然后在教会里面大声宣告要战胜世界。基督徒不能把信仰放在口袋里,对世界保持静默,而是要在生活和职场中,主动积极地表现信仰的价值,做一个杰出的基督徒工程师,基督徒学者,基督徒金融家,基督徒企业家,基督徒艺术家,基督徒政治家,甚至基督徒家庭主妇。
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内容,就是上帝所赋予的“使命”,为了响应神的呼召,我们要尽力去做。(使徒行传13:36)说:“大卫按神的旨意,服事了他那一代的人,就睡了。”事实上,“文化”是社会一群人的“习惯”,在“政府”里面工作的人,也都是社会居民。“社会文化”是软性的,而“政府制度”是硬性的,这两者在社会发展中缺一不可。今天,我们信仰的品质,是从我们服事“这一代的人”的品质中显明出来。如此,优质的“这一代的人民”就造成了优质的“这一代的文化”,才能造成优质的“这一代的政府”。
“上一代”的基督徒在异教掌权的国家,设立大学与医院,因着他们所设立的这些机构,他们促进了地方的经济、照顾了弱者,以服事他人的方式让福音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。“这一代”的基督徒也可以直接以社区为基地,而非以教堂为基地,利用网络和非政府机构在社区扩大影响力。在性质上,它是由下而上,也是由里而外,让神的国能够在“社区里”找到根据地,在“职场上”找到着力点;好像沙漠中的绿洲,让饥渴的过路客,可以看见神的荣光。至于能够影响多少“文化素养”,这不是我们短期内所能预期的,但至少这是我们“这一代”的责任。亲爱的,大卫服事之后,才睡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