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文屏 | 2012年10月22日
如此「禱告」心態,長期以來落實到了語言詞匯中成為這個詞匯下的心理常態,當人面對真神的時候,也難一下子就擺脫。
禱告的同義詞是祈禱,這兩個詞我信主前後都聽見,也都使用,但對它的理解卻有非常大的不同。信主前,我跟很多人一樣,以為禱告就是向神靈祈福求佑;信主後十多年來,我對它的認識可謂漸漸進深,對其真意是慢慢地碰觸、領會、經歷和內化的。於是再翻看中文詞典的時候,不由心生「驚詫」之感。
繼承中華文化的主要地域是中國大陸和臺灣;世界其它地區的中國人,包括在美的華人在內,雖身處異域文化,卻離不開中華的文化之根,包括語言。大陸較有權威的網路《漢典》說「禱告」是1)祝告鬼神求福。2)宗教徒向神求保佑的一種儀式。其它詞典對它的定義也大同小異,皆說禱告是教徒向神靈求保佑。臺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撰的《國語辭典修訂本》也說,「禱告」就是「祝告鬼神或上帝,以求福佑。」如此,代表中華文化的海峽兩岸對禱告的看法都一致,即,禱告由人口說心想,目的是得到神靈的福佑。
可見,咱中國人的「拜神」文化裏,不是以被拜者為中心,而是以下拜的「我」為中心——我拜你,因為要你給我福佑。
我們不知不覺中,將中國人的「禱告」文化積澱轉移到敬拜真神上來,不知不覺就活出我們那要命的自我中心,以至變相地將神只當作一個萬能的僕人,而非生命的主人來對待,甚至隱隱約約地企圖用禱告來操縱神。
這也不奇怪,因為國人同胞們拜的多是偶像、鬼靈,中華大部分歷史時段和大部分的人並非敬拜天地之主耶和華,其所謂的「拜」也通常不過是變相的「賄賂」,好役使被拜的鬼神來達到拜者的目的;而「禱告」,有時候是求,很多時候則是「開條件」。
如此「禱告」心態,長期以來落實到了語言詞匯中成為這個詞匯下的心理常態,當人面對真神的時候,也難一下子就擺脫。因為語言詞匯的特點之一,就是它有一些固有的、特定的含義,當我們使用一個詞匯的時候,除非特別加以說明,否則,我們傳遞的信息就是它固有的信息;我們聽到的信息也是其固有的信息,我們也是對這樣的固有信息來做回應。
所以信主後我們提及「禱告」的時候,人難免常常以為就是「求神福佑」、讓神來滿足我們的需要;以為禱告就是向神「開願望清單」。不幸的是,這也的確是許多禱告和禱告會的光景。我們不知不覺中,將中國人的「禱告」文化積澱轉移到敬拜真神上來,不知不覺就活出我們那要命的自我中心,以至變相地將神只當作一個萬能的僕人,而非生命的主人來對待,甚至隱隱約約地企圖用禱告來操縱神。
基督信仰是神尋求人、與人建立個人關係的一個信仰,若不是耶和華自己用祂的愛來吸引我們,沒有人可以到主耶穌基督面前去(約6:44)。所以在我們的「信」中,神是完全主動的。我們信的起點在祂,終點也在祂;我們信的目的在祂,信的完成也在祂。總之,信仰的核心是祂,而不是我們信的人。除非我們認清這一點,真的尊神為神,以祂為中心,我們就很容易將禱告變成「純粹的開清單」,列舉這樣那樣、你的我的他的需要,讓自己成為文化和自我的囚犯。雖然神不介意我們求這樣那樣,祂樂意祝福祂的百姓,但是如果我們只知向神求這樣求那樣,那麽我們 在對待神的心態上就有問題了。
聖經提供了很多禱告的例子,牧者們也根據聖經對禱告有許多美好詳細的教導,有分類,有步驟,有方式,有場合等等。
禱告就是跟神交流——跟一個可敬畏又可親近、最有權威又最關心你、最全能又最可靠、最公義又最信實的天父談話。
就個人角度的禱告而言,我把多年來的體會歸納成一個簡樸的理解,即:禱告就是跟神交流——跟一個可敬畏又可親近、最有權威又最關心你、最全能又最可靠、最公義又最信實的天父談話。這包括聽和說兩個方面。說可有聲,也可無聲。只說不聽,或只聽不說,都不是交流;真正的交流總是有聽也有說的。其聽和說可以同時進行,也可分時進行。
所謂說,就是我們講心裏話給天父聽。就是懷著敬愛和謙卑的心,跟聖潔的天父無話不說,隨時都說;也會求祂滿足一些願望,但是卻絕不僅僅如此,就像我們不會如此對待地上的父親一樣,不會只向祂要這樣那樣而不表達我們的愛意和情感。如果我們跟天父的關係親密,那麽我們有事要找祂,沒事也要「打電話」,「發短信」,「送電子郵件」等;想跟祂同在,享受祂和因祂而有的一切美善;想跟祂分享我們的生活,我們的感受……總之,禱告是我們跟上帝親密關係的一種表達。
而這種表達可以很自然,很容易,因為我們的話題可以很多,源源不絕。對信主的人來說,可謂萬事關己,因為萬有歸耶和華——我們的天父,我們怎會缺少話題呢?比如開車在公路上,我們可為遠處的雲天讚美神,早晨的桔色,傍晚的紫色,那些變幻的色彩如此活潑美麗,生生不息,豈是人間的靜態畫筆可以企及!我們完全可以很生活化地感嘆:「神啊,祢真是太棒了,太有才了!」我們也可為通暢或擁擠的交通跟神講話。通暢的時候我們感恩,因為我們可以準時到達目的地,可更好地做事;擁擠中我們不僅可以學習耐心——神所喜悅的一個品格,還可學習「非接觸性關懷」——就是在沒有直接接觸的情況下來關心身邊的人與事。比如旁邊那個司機看起來被擁擠的交通氣得半死,捶窗罵人,我們可以為他禱告——他心中有甚麽急事呢,他的生活是不是給他極大極大的壓力,以至他幾乎受不了了呢?神啊,求祢憐憫看顧他!
禱告的第二方面是聽,聽天父說。只知道自己心裏所想,卻不關心天父心意如何,不是好關係的標誌。所以我們要留心聽,天父通過好些方式對我們說話,比如家書《聖經》,比如教會,比如弟兄姐妹,比如保惠師聖靈給我們的帶領和感動,甚至一些生活的難處和關閉的門都可能是上帝的「信使」,我們當以謙卑尋求的心和基於《聖經》的啟示來讓自己變得「耳聰」善聽。
總之,人生若是旅程,禱告就是神賜給我們與祂同行的一種方式,是我們愛神敬神的一種表達,更是我們在需要時得安慰、軟弱時得力量、抉擇時得智慧的一個途徑。基督信仰裏的禱告絕不是單純地向神「求福佑」,它的含義要深廣得多。耶穌基督的救贖,使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女,禱告是上帝的兒女跟神聖天父的心靈互動,其美好甜蜜,是不識真神的文化詞匯所不能體現的,此「禱告」絕非彼「禱告」也。